『禮物』讀後心得~by十本書


作者:史賓賽.強森博士/著
原文作者:Spencer Johnson
譯者:莊靜君/譯
出版社:平安文化
出版日期:2005年01月31日
語言:繁體中文 ISBN:957803511X
裝訂:平裝

分享者:閃亮亮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這是一個追尋『禮物』的故事,也是一個年輕人成長的旅程。當他還是小男孩的時候,有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對他說,世上有以個特別的『禮物』,這個禮物會讓他的人生更快樂、更成功!可是這個禮物只有他自己才找得到。

年輕人用盡方法、四處探尋,渴望得到這們能讓他快樂的『禮物』。但他越是拼命去找,反而覺得自己月不快樂,他的『禮物』也始終沒有出現。

直到有一天,年輕人突然決定暫時放下這一切,不再汲汲營營地盲目追尋,他才赫然發現,那份『禮物』,原來一直就在他的身邊~~~~~

在看這本『禮物』的時候,裡面有很多插圖,有很多的重點小短文~這是一本非常簡單、淺顯易懂,卻讓我會回味無窮的書。過去我們學了很多技術,學了很多方法,為了要讓我們在生活中過的更好,希望能讓我們獲得更高的職位,賺進更多的家產,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,但是卻發現我們似乎離我們的理想越來越遠。但是越是汲汲營營於未來,卻又更顯得焦慮;因為更焦慮,卻讓我們的心境時時處在擔憂、煩惱的狀態中,我們少了活的更自在的感覺,我們少了活的更泰然的感覺。

『你早就知道這個『禮物』是什麼。你早就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它。而且你早就知道他是怎樣讓你變得更快樂、更成功。在你年紀很小的時候,你就已清楚的知道,只是你忘了。』

突然,我們發現,我們從來都沒有去留意身邊的每一個驚喜,我們從來沒有去發現,在我們身邊有太多的好事。只是因為我們擔憂著未來,卻忘記照顧好現在。我們熱愛擁抱未來,卻忘記將現在做到百分百。

年輕人回想起當他小時候在院子裡除草的那種專注的樣子,再也沒有其他事情可以使他分心。『當你全心投入在你正在做的事上頭,不胡思亂想,你就會好好地享受生活。然後你會更快樂、更有活力。你只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上面,而那樣的專注和專心一致會帶領你達到成功的境界。』

起先年輕人很努力去克制自己要專注在『現在』,不要飄到悔恨『過去』,或是憂慮『未來』的情緒當中。但,越是練習,越是發現這再也不是件困難的事情了。

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一件事情,不悔恨過去,並不代表忘記過去,並不代表隱藏過去。很多人對『過去』視而不見,因為他們不希望被困在『過去』裡。他們會說:「是我過去的經驗,把我帶到今天這個地步」。但是他們或許忘記再去問自己,如果他們每一次都能好好的面對過去,並從那些不好的過的經驗裡面學到東西,他們今天會在什麼樣的地位。

很多人沒有好好的正視自己的『過去』,反而選擇故意忽視它。

『放掉過去,的確很難,如果你沒有從過去學習。一旦你懂得從過去學習、懂得放開過去,你便可以改善現狀,就在今天。』

但是在檢視過去的過程中,不要對自己太嚴苛。別忘了當時的你,已經竭盡所能做到最好的了。而『現在的你』比以前懂得更多,所以可以做的更好

『你無法改變過去,但你可以從中學習。當同樣的事情發生時,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面對,並從今天起,變得更快樂、更有效率、更成功』

當現在和過去都被照顧之後呢?我們有期待的未來,我們希望擁有理想中的未來,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無法控制未來、控制景氣,因此我們擔憂,我們焦慮。
『沒人可以預測未來,也沒有人可以控制未來。然而,你越是清楚去想像你所期望的未來,好好地去計畫它,然後現在去做些事情幫助它實現,那你現在的焦慮就會月少,就會越瞭解未來。』

這個禮物就像攝影機的三腳架,用這三腳架達成平衡的效果:把握現在,像過去學習、設法創造未來。
更重要的,你不只知道要『做什麼』,還要知道『為什麼』。『有目的』的工作和生活,才是面對每天生活的實際態度。

活在現在,從過去學習,設法創造未來,並非全部。除非你帶著目的感去工作和生活,認真做好現在、過去和未來重要的一切,所有的一切才會因此有了意義。

這就是我們從小就知道,也從小就擁有的『禮物』。

『會問問題的人,才能帶人;會帶人,才能當一個好的領導人!』~by閃亮亮、商周書摘

『會問問題的人,才能帶人;會帶人,才能當一個好的領導人!』

問對的問題,才能獲得對的答案』~
提出對的問題,是一種能力,這種能力我們可以解讀為,因為具有看透事情本質核心的能力,因此可以找出關鍵點,問出對的問題

『問問題是一門藝術』~問問題是達成良好溝通的第一步,是敲門磚。問問題可以找出真正的需求,可以找出真正的關鍵,也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。大部分的溝通,都只建立在我們只表達出我們想要表達的,而非真正的解決對方的需求、找出市場的需求。不去問問題,我們都只能猜測對方的問題在哪裡?而因為只能猜測,所以靠的是什麼?靠的是『運氣』,猜測對方的問題在哪裡?而提出解決辦法。但,市場講求的是數據;人也一樣,我們必須要真正解決對方的問題,才能建立真正且良好透明的關係。因為透明,所以就不太會產生誤解或資訊不對稱,也會減少面對疑慮而猜測的時間。

面對問題的答案是需要勇氣』~可能,我們提出這個問題而得到的答案並非我們所願意聽到。但因為這樣,我們找出真實資訊,我們可以改進,我們可以進步。如:你為什麼選擇和我們做生意?如果顧客坦承他們是在心不甘情不願的狀況下跟你做生意,且等著別人引進類似產品及服務,好讓他們另尋高明,你就挖掘出一個問題。無論顧客對你的問題如何回答,你現在知道了一些先前不知道的事。

更重要的是,因為彼此坦承,主與顧更建立在誠實的平台上,顧客認為你有願意、誠意解決自我的能力,你成功的獲得資訊成為日後改進的基礎,更符合市場需求。

對事情是如此,對帶人更是如此~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底下這篇文章,來自於商周閱讀推薦書摘~『會問問題,才會帶人』~和大家分享

做為一名顧問兼管理團隊輔導員,我發現對許多企業領袖而言,要他們從辦公桌後面站起來,是如此困難;或更常見的是,讓他們不開會而去接近所領導的 人,是如此的困難。有一天我頓悟到,叫領袖出現在部屬面前還不是最難的。更普遍的現象是,許多企業領導者一旦站在員工面前,就不知道要說些什麼!

你可能推測,從你獲得領導者職銜開始,你就必須是所有智慧的來源。換句話說,你應該是回答問題而不是提出問題的人。再沒有比這更扯的事了。

要成功,他們必須把「向每個人發問」當作優先要務。有時他們也必須回答一些困難的問題──他們不知道答案的問題、若是不提供機密資料即無法回答的問題,或他們知道答案不受歡迎的問題。


向自己發問
你擔任領導者的感覺如何?領導不只是一套技巧。真正的領導是純熟精練的技巧加上開放而和煦善良的心靈。你對擔任領導者的感受必定影響你的領導作為。認為領導是其權益、認為領導者職銜需要他人尊重、認為領導者始終應該有權做最終決策的人,其對領導所抱持的感受將不斷妨礙他們的領導效能。封閉通常是不願意探究事件情感面的結果。在追索自己做為領導者的感受時,你的感覺如何?

對於擔任領導者有一些相互矛盾的感受,這沒關係。興奮中帶著緊張。信心摻雜著恐懼。肯定伴隨懷疑。自滿加上憤怒。這不是非此即彼,而 是既此又彼。找出與領導一職同時相生的所有情緒,研究這些情緒的各種樣貌,學會在適當時機釋出適當情緒,這樣的領導者就是領導贏家。那些試圖讓自己相信, 應付各種情緒(自我的及他人的情緒)並非其職責之一的領導者,是在欺騙自己

你希望人家懷念你的……?
請列出一張清單,說明你推崇的領導者特質。可以是同情悲憫的偉大聆聽者。可以是創意十 足、處世公正之人。也可以是積極熱情而知識淵博的人。至少指出十五項特質後,請凸顯其中五項。這五項就是你希望部屬用來描述你的特質嗎?請繼續擬這張清 單,直到你確信找出了你心目中自認你領導風格中的五項基本特質。


現在,想想你上週的領導行動。你是否在大多數時間中專注於這些行為?如果上週是你擔任團隊領導者的最後一週,你的團隊成員如何描述你最後那幾天的領導表現?光是指思索或甚至談論那些你希望他人懷念的特質還不夠。重要的是你的作為,到頭來這種作為才算數。

向顧客發問
你為什麼選擇跟我們做生意?你知道顧客為什麼買你的產品及服務嗎?顧客喜歡你們嗎?問這個問題並分析結果,將提供你一套資訊基礎,協助說明你的策略。當領導者花時間詢問企業內外的顧客時,主顧之間的關係就建立了。而當領導者不只是談論一套精心設計、切實執行的發問策略,還身體力行時,長期的主顧夥伴關係就此形成。

如果你的顧客說其忠誠對象並非貴公司產品,而是你組織中的某個人,那麼你就學到不一樣的東西。如果顧客坦承他們是在心不甘情不願的狀 況下跟你做生意,且等著別人引進類似產品及服務,好讓他們另尋高明,你就挖掘出一個問。無論顧客對你的問題如何回答,你現在知道了一些先前不知道的事。

你為什麼跟我們的競爭對手做生意?這是上個問題的反面。你以提出這個問題來尋求資訊,藉此比較及對照兩家公司顧客的意見。

我不知道有哪個企業或組織沒有競爭對手。我不知道有哪個企業或組織無須知道對手的更多訊息。對我來說,向顧客請教你競爭對手之事,似乎是個開始求知的明顯起點。你看對手的觀點,天生就有偏見。你先入為主認定自己的產品比較優越,自己的顧客服務別具一格,自己在回應顧客的時效上迅速非凡。如果你不這樣想,你就不會為那家公司效力,領導一個團隊,不是嗎?對自己的組織懷著正面印象,這是好事,只要你定期測試這種印象是否與顧客意見相符即可。

這讓我想到,恐懼或許會讓你不敢發問。如果你發現競爭對手真的做得很好,你怎麼辦?如果你的顧客吐露說他們正轉而與你的競爭對手做生 意,你怎麼辦?請這樣想:如果你不知道顧客的那些想法,你怎麼辦?少了這些透過詢問顧客而獲得的資訊,你將沒有機會把諸多事項改得更好。果真如此,你難道不該更害怕嗎?

向員工發問
我們如何賺錢?一個簡單的問題。「我們賣東西。」「我們製造東西且賣東西。」「我們出版書籍。」如果你在零售或 製造業工作,員工的答案應該相當明確。如果你提供服務,怎麼辦?「我們協助人們解決問題。」「我們修理損壞的東西。」「我們放映電影。」這些全都是表象答 案。印刷書籍、銷售東西、修理設備等都讓一個組織開出收據或發票,但不保證哪家公司一定賺錢。

許多人從來沒讓人教過生意是怎麼做,這件事激發出「開放式管理」(Open-Book Management)哲學。約翰.凱斯(John Case)在發表於一九九五年六月份《公司雜誌》上的一篇文章中,描述了開放式管理與眾不同的三項要素:

一、每個員工都看且學著了解公司的財務報表,以及其他所有追蹤企業獲利表現的重要數據。

二、員工學到無論他們還做什麼事,其職責之一就是使那些數據朝正確方向移動。

三、員工直接肩負推動公司成功的責任。

你的工作如何有功於我們的成功?多年前我曾是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業務員。有一回我坐在一個(滿臉不悅的)客戶辦公室裡,我要求借用電話打回我的總公司,以便取得他那個衝著我而來的問題的答案。當我撥著自己公司的1-800免付費電話,一邊按鍵一邊暗 自祈禱得救時,忽然想到自己過去從未使用過這支免付費主線電話。鈴響三聲後有一個興高采烈的人接了電話,她嚼著口香糖,嚼食的聲音大到我彷彿可以看到她的嘴巴在動。我真慶幸是我,而不是我的客戶,撥了那通電話。

做為一個領導者,你的基本工作是讓每一個員工,無論是會計或守衛,都了解他們在組織的成功上扮演著重要角色。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說明此事,或更糟糕的,你認為這不是事實,那麼請停止自稱是領導者。領導者的職責是創造一個環境,讓每個團隊成員都盡其本分。你得在一開始就闡明此事,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屬下對此的理解,且就此一原則定期獎勵。

哪個人或哪個部門妨礙你把工作做好?多年來我們一直拿大大小小各種組織裡碰到的「不干我的事」態度來開玩笑,或對這種態度發怒。你是否曾停下來自問,有沒有哪個顧客對你的組織也抱持著「不干我的事」的態度?或你是否其實納悶,你的員工正在別處找工作,因為他們認為你組織中沒有人真正在乎到去解決內部系統問題?名字永遠跟「品質」兩字連在一起的品管大師戴明博士(W. Edward Deming)認為,職場中八五%的品質問題都與系統有關,而非個人的無效率。我們的組織中到處都是妨礙員工竭盡所能讓顧客滿意的政策和程序,而你需要知道這種事發生在你組織中的什麼地方。

在這種情況下,你的最佳回應是「謝謝你讓我注意到這件事。就我了解,你的處境是(再次重申問題所在)。我向你保證,我會調查此事,回頭再讓你知道解決辦法。希望你了解,我很感謝你為改善本組織所做的努力。」現在,你的工作變成明查暗訪。藉由提出更多問題及仔細聆聽更多答案,你將能夠實踐諾言,向原先 的作答者提出解決辦法。那或許並非剛好是他們所要的或所想像的,但他們將感激你說到做到且貫徹到底。

我們領導團隊所做的什麼事妨礙你把工作做好?領導者最常被指認的角色之一就是超級大障礙。當領導者陷入做屬下的工作,而非創造一個環境讓適當的人做正確之事的模式時,他就麻煩了。成功的領導者藉由適當的帶領和磨練,熱心協助屬下找到更有生產力的辦法。他們讓其團隊成員知道,如果遇到能力無法解決的障礙,領導者希望他們會請求協助。那就是領導者捲起袖子,為團隊身先士卒的時候。

我擔任企業領導者顧問的經驗是,你的職級越高,就越不可能就組織中日復一日的運作情形得出一幅真切圖像。當然,除非你問這個問題夠久,久到值得他人信任。你或許聽過屬下對你團隊行為的評價,甚至聽過屬下對自己的評價,說是你需要靈魂自省,需要改變。如果你尚未做好聆聽答案且據此行動的準備,就不要問這個問題。

做為我們組織的一員,什麼事令你自豪?
這家公司知道他們必須做點什麼事。顧客滿意度下滑,員工流動率上升,沒有人想談士氣。激烈的競爭迫在眉睫。一群領導者接獲指示要為這個局面做點事,而且是快速做點事。一個接一個會議製造出一個又一個點子。顧問聘來了,最後決策達成了。他們決定:「我們將製作一捲錄影帶,向全體員工說明他們為何該對自己任職本公司感到榮幸。」


許多試圖提升士氣的組織都對外花了許多金錢、時間和氣力,卻忘了士氣是組織內之事。請勿要求顧問協助你改善你組織的士氣。請從親自向你團隊成員提出這個問題開始,切實聆聽答案。

鼓勵朝自己夢想前進並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一篇好文章~by Smart智富

猶記得去年9月25日於果子咖啡舉辦盛大的『讓天賦自由』的論壇,更記得其中一位與談貴賓『Robin 陳瓊華』,她說在她開始當自己的老闆之後,所謂的自由工作者,其實更需要比一般人更嚴謹的紀律。時間可以自由,收入可以自由,但是這些自由必須先從自我管理開始

過去,我們的工作時間、內容、期限,猶公司決定,因此我們的收入也由公司決定。
但是現在,我們的工作時間、內容、服務豐富度、期限、案源,由自己決定,因此我們的收入也是自己決定。


這是即將成為自己的老闆和主人,最需要閱讀的一篇文章~
雖然文章主角不是Robin,但是同樣的精神、同樣的工作態度、同樣的整合既有資源的能力,適合即將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閱讀的文章!

同場加映:
1.富俱相對論『讓天賦自由』論壇後續追蹤報導Part1
2.富俱相對論『讓天賦自由』論壇完整影音檔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3大準備,讓她成功開除老闆

去年5月6日,原本擔任光寶科技公關處長的蘇怡任,在密密麻麻的會議行程旁寫下「旅行,寫書,學英文」幾個大字,接著,她遞出辭職信,離開人人稱羨的上市科技公司。

1年後,她完成9次馬拉松賽程、45天歐洲北非之旅,瘦了10公斤以上,寫了1本熱銷1萬本的傳記,手上還有3本書。現在,她的職銜是部落客、作家,標準的自由工作者,也就是俗稱的SOHO(Small Office Home Office)族。

「以前上班永遠都在開會、等待、空轉,工作到後來,愈來愈沒勁。」拿回人生發球權,現在她每天早上起床,都覺得人生更有勁,就如同自己部落格上所寫:

「不再覺得漫漫長路,不再是看不到盡頭的終點,心裡反倒是雀躍的,欣喜的……這是我,一個嶄新的、蛻變的、截然不同的我。」

『SOHO族3年成長37%』

從企業離開,變成自由工作者,成為金融海嘯下的職場新趨勢。根據美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Kelly Services調查顯示,美國目前就業人口中,4個人裡就有1個是自由工作者,估計自由工作者的比率已達26%,比3年前的19%,足足成長37%。台灣的情況亦然。

不過,擁有一項專業技能、有一些朋友但不算多、有一點餓不死人的存款,這樣就能離開職場成為自由工作者嗎?104人力銀行外包網營運長陳啟元提醒,很多人離開職場,完成一趟旅行後,就得面臨半年沒有收入的人生,如果沒有準備,千萬不要輕易嘗試。

蘇怡任敢離開收入穩定的職場,投入不確定性的SOHO人生,她做了哪些準備?

準備1》建構財務安全網

日本職場專家神田昌典在《非常識成功法則》一書寫道,很多人離開企業想要找回人生,最後卻變成只是被迫到基金會當沒有收入的義工,關鍵原因就在於沒有財務當後盾,讓人生夢想難以實現。

分析缺口,降低保費支出

蘇怡任的做法完全不同。她先分析離開職場後自己可能出現的財務缺口,即便已經存了百萬元以上的存款,但她還是在離職時先延展保險,拉長繳交保費的時間,將一定要支出的保費降低一半,先編織好財務的防護網。接著,預留下買預售屋的預算,並備妥兩年以上的生活費。

最後,才開始放心規畫夢想中的大旅行。

完成45天、遊歷4國的大旅行之後,蘇怡任展開全新的SOHO人生。因為收入變得不固定,她還得學會節省開支、降低自己的欲望。

生活費從過去1個月1萬5,000元至2萬元,減成現在約1萬元出頭,降低了3至5成,不買新衣服,砍掉娛樂費用,出入坐捷運、公車。她笑著說,現在有的是時間,反倒可以慢慢欣賞路上的風景。有次在公車上接到朋友來電,對方一句:「怡任,妳怎麼淪落到這個地步?」她卻得意的回說:「雙腳踩在地上,比較扎實!」

砍光娛樂費,照樣可旅遊

娛樂費雖砍光,但玩樂卻一點也沒少。原來,從2000年開始經營部落格,蘇怡任認真培養人氣,讓她現在可以獲得許多免費旅遊。由於很多縣市政府都在推廣觀光,提供許多免費旅遊給部落客,這不但增加她的寫作題材,還可順勢降低旅費支出。

*威盛保險經紀人公司董事長王信力

預留1年房貸金

要成為SOHO族,財務計畫應優先考量。先抓出生活支出,估算1年的生活預備金;第2步,處理掉所有負債。消費性負債應該歸零,包括卡費、分期付款都應優先處理;耐久財負債則須注意居住成本,房貸占生活支出比率高,應預留1年繳款金。

另外,轉為SOHO族,千萬別延長房貸寬限期,因為銀行重視穩定收入,SOHO族收入不穩定,要求延長寬限期,容易影響債信。

準備2》盤點專長

至於如何開創新收入?陳啟元建議,自由工作者與創業一樣,必須先思考自己能夠提供的服務定位,了解這項服務的市場價值,先做好評估,才可能成功。

蘇怡任說,她離職前一年就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工作策略。2000年開始經營部落格,當時只是好玩,但在45天大旅行後,很多網友建議她出書,不過仔細分析書市,她馬上否決了這項提議。

先迎合市場,建立品牌

她解釋:「部落客出書,市場很窄,供給卻很多,很多人都是一刷3,000本還賣不完。」然而,出書仍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,於是她反向操作,先和出版社合作寫書,先寫出版社和市場需要的書。因為有了基本量,才能逐步打出自己的品牌,未來發表自己的創作才能成功。

累積不同專長,發揮綜效

清楚自己的定位和市場後,再來就是發揮特點。蘇怡任將自己定位為讀者和受訪者的橋樑,過去在職場累積的職能,成為她的最大資產。她換過8個工作,累積了寫稿、採訪、辦活動、行銷等不同技能,而且每次換工作,她都會問自己:「能否累積新的技能?」

因為累積了不同專長,蘇怡任成為SOHO族後,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找她為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寫書,她將大量基督教義轉換為白話文,後續包括出書後的上電視節目宣傳、舉辦「給主教的一封信」打書活動,她都能夠提供建議。

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孫心怡就說,蘇怡任因為有公關專長,因此打書要做的宣傳都由蘇包辦,效果很好。雖然這本書只有象徵性的報酬,不拿版稅,但能熱賣1萬多本,讓蘇怡任對自己的行銷和寫書能力更具信心。

*104人力銀行外包網營運長 陳啟元

溝通能力占9成關鍵

自由工作者的能力,包括專業能力和溝通能力兩種,其中與行銷業務相關的溝通能力,在自由工作者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裡,占了9成。

你可以透過下列3步驟,審視自己的溝通能力和專業能力:

1.先了解同事是否願意花錢購買你提供的服務;2.詢問同事:「自己的配合度和溝通能力如何?」也可以請親朋好友代為詢問,進行匿名調查;3.利用公司內部的360度考核,靜下心來看自己溝通與專業能力優缺點。

準備3》養成紀律

做過8年上班族、現在同樣是自由工作者的JOJO,在網路上如此說:「所謂『自由』,其實都有一定的框架,自由工作者的『自由』,必須經過更嚴謹的自律,才能保障它的存在。」

回憶離職初期,蘇怡任說,她一開始也過著天天都是星期天、睡到自然醒的生活,但是心裡總有「坐吃山空」的危機感,接下來寫書,又發現採訪錄音檔愈積愈多,卻一直處理不完。最後,她接受朋友建議,擬定作息表。

列出作息表,按表操課

蘇怡任用一張A4紙,記下每天寫書進度,提醒自己一天要完成多少章節,早上7點起床就開始寫作,下午休息看書,一週維持4至5次的一小時練跑,為了防止偷懶,還參加路跑社團做團練。結果,3個月她不僅完成9萬字的寫作,還跑了兩場馬拉松,去了一趟苗栗縣三義鄉徹底休息。

蘇怡任認為,最重要的就是調整心態,只要能為自己寫作加分,就算1字1元被別人嫌廉價的工作,她也願意接。

第1年,蘇怡任定位是提升品牌年,幾乎沒有什麼收入。現在,進入第3年,手上已經有3本書稿等著完成,還接了一個公關活動。她預計,等到累積足夠品牌知名度,後年起,她應該可以做到月入5萬元,一步步朝年收入60萬元的目標邁進。

現在,雖有企業以年薪200萬元找她復出職場,她卻一口婉謝,因為「我終於站在夢想的起點,怎麼可以收手?」她說。

*怡東人事顧問公司總經理劉東奇

時間就是成本

自由工作者最大的資產,除了自己之外,就是時間,若被客戶要求多做事,你可以:1.委婉堅定的婉拒,並展示自己工作的專業性;2.詳列服務價格並收費;3. 事先把客戶會拗的部分包進去收費。另一種可能是自己沒紀律而浪費時間,這時應列出每天拜訪客人、工作與休息的時間,並告知所有親友,請他們尊重你的作息表。

所有值得做的事,都無法獨力完成~經理人月刊

現在的工作越來越細,分工越來越精密,研發小組、戰略策略小組、行銷團隊、銷售團隊、等等,全部都需要組成一個團隊,藉由各種人格特質的結合,讓整個團隊可以因應各種需求而做各種變化。要說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單純了吧,思考的越來越多,因為牽連的關係太多,牽連的感覺太多;或說思考越來越縝密,因為牽一髮動全身,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密切,是敵人、也可能是朋友、很多關係都是交雜錯綜的,或許是這樣,所以需要團隊!積極的想法是,因為有團隊,所以可以更全面的考量各種變化,節省成本,追求最優化的效果。

不論如何,團隊的整合、資源的整合,達成綜效這件事情是必然的趨勢。但是既然都是團隊,而團隊裡的內部利益,和各個團隊間的外部利益,都是我們很重視,並且會追求的,而為了達到最優化的效率,經濟學裡的賽局理論,最完美的狀態是雙贏,似乎是一種極為理想的目標,但若以最優化的策略尋求最優化的結果,找尋最佳策略,總比讓另一方血流成河還來的更能將關係保留,維繫感情、並於可能產生更多的合作空間。

如同現在Web3.0的應用,資源越來越密集的集中,很多的平台互相共享,『分享的概念』越來越為人所認同。透過『分享』結合實力、和資源。(閃亮亮註解)

經理人月刊內文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『所有值得做的事,都無法獨力完成』

「創造雙贏」的思維,並不是「彼此各讓一步」的妥協,而是積極尋找圓滿兼顧的最佳策略。一味堅持己見或討好他人,都不是雙贏的做法。如果終究無法兩全其美,也別勉強,保留日後合作機會。

整理、撰文 / 劉揚銘

如果你本來帶領公司績效最好的部門,但公司為了擴大市占,決定購併一家虧損連連、已好幾個月發不出薪水的小公司,並希望由你接手,你會怎麼辦?更殘酷的是,你才剛到這家新公司任職,卻意外發生火災,工廠燒毀。這時候,你又該怎麼辦?

這是中美矽晶董事長盧明光的親身經歷。1986年,盧明光任職的旭麗電子買下光達,他奉派到新公司,晶圓廠意外大火後,他用了兩個大家都想不到的辦法,讓公司起死回生。

第一,盧明光去向「競爭對手」商量,請對方賣材料給他,讓他保住晶圓廠的生意,而當時的對手(麗正董事長劉大光)也展現氣量,以合理的價格把晶圓賣給盧明光,解決燃眉之急。

工廠大火後,盧明光心想,「發生這麼大的事,一定職位不保,」於是決定在離職前,為員工做一件事。當年10月5號發薪日恰好是周日,盧明光拜託老闆(宋恭 源)提早發薪,讓員工在10月4號收到薪水。而宋恭源也慷慨允諾,讓已經幾個月拿不到薪水的員工士氣大振。最終,盧明光成功地讓光達轉虧為盈。


購併幾乎是商場上最大的難題,歷經11次購併的盧明光,卻每次都能轉虧為盈。談起成功之道,他不講技術和策略,而是「人」。他珍惜長官的知遇之恩、尊重對手的良性競爭、給員工足夠的尊敬陣。盧明光不去想獨善其身,而是思索如何創造雙贏。

『
思考「又」,不去想「或」』

「對於持續締造佳績的人來說,人生通常不是非黑即白的『二選一』問題,他們會創造雙贏,而不會掉入魚與熊掌的思維模式,」傑瑞‧薄樂斯(Jerry Porras)在所著的《成功長青》中說道。面對問題,當一般人想著「或」的時候,成功者思考的是「又」。


能不能在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,「又」滿足他人的需求?追求長期目標,「也」必須做好每天該做的事;賠本生意沒人做,是否和上下游廠商「互蒙其利」?


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認為,優秀「將才」的先決條件,是「大格局的思考習慣」他解釋,「同樣做一件事,將才不會只考慮自己的工作,而會連別人的份也想進來。」在實現目標的路上,每個人所做的事都跟他人有關,所以「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一定要先了解別人的工作,」杜書伍把這種習慣稱為「累積格局」。
專業能幫助我們完成份內工作,但雙贏的思考習慣,能讓我們同時關照別人、別部門、整個組織、甚至別的組織的運作,以找出通往目標最有效率的途徑。


「所有值得做的事,都無法獨力完成,」薄樂斯強調,能夠長期表現傑出的人,通常不推崇個人英雄主義,反而更重視團隊,因為面對問題找出解答,憑藉一己之力是不夠的。


『雙贏不是妥協,是找最佳答案』



更值得注意的是,「創造雙贏」的思維,指的並不是「彼此各讓一步」的妥協,而是積極尋找圓滿兼顧的最佳策略。因此,一味堅持己見或討好他人都不是雙贏的做法,你必須鼓勵有意義的爭論,挑戰每個人(包括自己)的盲點,讓每個行動都禁得起檢驗。


20世紀初期美國口香糖大亨威廉‧瑞格里(William Wrigley)的名言是:「如果在事業上,兩個人總是意見一致,那其中一個必然是多餘的。」薄樂斯在《成功長青》中說明,成功人士最具啟發性的怪招之一 就是「找人吵架」,亦即不客氣的坦承溝通,或赤裸的對話(naked conversation)。成功將連年虧損10億美元的保險公司Safeco轉虧為盈的前執行長麥克‧馬蓋維克(Mike McGavick)表示,「如果老闆要你做什麼,你不敢多問一句,那只是欺上媚下;員工不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,是浪費公司資源,而主管沒有提供員工發揮創意的機會,那是浪費他們的才幹。」


名導演李安曾說:「電影是後悔的藝術。」面對可能讓事情變得更好的意見,他不會堅持己見。李安以力求完美著稱,在盡所有努力達成心中設定的結果前,從不輕易妥協,但他也強調,一切都要經過理性、認真的驗證過程。


2000年,中國作曲家譚盾為電影《臥虎藏龍》錄製最後一章配樂,配合女主角玉嬌龍躍下山谷,以性命換取願望實現的劇情,淒美的旋律響起,一旁甚至有樂手感動落淚。這時李安卻走到譚盾身邊說:「這段重寫吧,太悲了。」譚盾當場拒絕。


李安卻不放棄游說,對譚盾說道:「就兩分鐘。」但譚盾仍執拗地表示:「重寫可以,不過這兩分鐘你要付我200萬!」最後李安選擇讓步,半開玩笑地對譚盾 說:「你也太強盜了!」兩個月後,《臥虎藏龍》進行市場測試,結尾的配樂極獲好評,李安還親自向譚盾道謝。在「還有什麼可讓電影更好?」的共識中,李安用 雙贏思維贏得更多的感動和讚賞。


譚盾在回憶與李安共事的經驗時表示,「和愈有突破性的人合作,愈容易發生矛盾,但他們也很容易溝通,因為有創造性的人也會尊重、理解其他有創造性的人,」可說是雙贏思維的最佳註解。


實現理想的路上不可能事事順利,如果實在找不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,倒不如取消交易,「因為大家唯一的共識,就是彼此意見不同。」史蒂芬‧柯維 (Stephen Covey)在《與成功有約》中說明,坦誠相見,有助於發掘及解決問題,但不必耍手段、施壓力,迫使對方接受「雙贏」的結果。「兩全其美,否則就別勉 強,」讓心中留有退路,不但能在溝通時更有餘裕,也為彼此保留日後的合作機會。

掌握自己的步調,就不會迷失~by麒策品牌顧問公司執行顧問 蔡明宏×重型機車

每個人的出身背景、環境、接受到的資訊、資源都不同,每個人的學習、成長的速度也不盡相同,人生的過程中,若一直尋求比較,是比不完的。而且要怎麼比?標準在哪裡、怎麼拿捏?就像魯肉飯跟義大利麵誰好吃?飯好吃還是麵好吃?沒辦法比呀!

學習的過程也是一樣,很多事情不到最後一刻,是無法蓋棺論定的~而當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就能夠跟自己相處,包括忍受孤單,忍受學習過程中的挫折、以及可能產生的失敗!但是我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所以不會迷失!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騎重車時,看到遠方有個大轉彎,就要拿捏足夠的距離減速、退檔,才能順利過彎。這和管理的時候,通常目光要放在遠處,才能有充裕反應時間、預做判斷是一樣的道理。

口述 / 蔡明宏 採訪、撰文 / 吳升皓

廣告大師大衛‧奧格威(David Ogilvy)有句名言:「活著的時候要快樂一點,因為死了以後的時間很長。」


騎重車一直是我的夢想,但也一直因忙碌的工作而被遞延實現。35歲那年,我剛離開一份工作。面臨生涯的轉捩點,心裡面總想著做點什麼、力圖改變。騎重車的念頭,此時再度閃過腦海。


買重車的時候,我只跟車行老闆提出兩個要求:第一,我不騎快;第二,不要一直換車。在他的推薦之下,買了同級車中排氣量最高的Suzuki GSX1400。加速快、扭力足,騎上它就像駕馭一台無敵機器,彷彿沒有到不了的地方。

買車前,為了摸清楚各家產品的特色,我做了不少功課。重車可分成跑車跟街車,前者轉速高、馬力大、要趴著騎,適合追求流暢過彎、山道奔馳者;後者相對轉速低、馬力小,以一般姿勢騎乘即可。另一種台灣較少見的是休旅車,配備有冷暖氣,適合長途騎乘。


以生產地來分,日本是重車生產大國,四大品牌Suzuki、Honda、Yamaha和Kawasaki各有特色。機械製造起家的Suzuki,其重車以 速度感聞名;Honda的引擎品質最高,也因此在4個品牌中,它的重車折舊率最低;Yamaha是做樂器起家,並善用這個特質,將乾淨、高音頻的原理放在 重車的排氣管設計上,騎乘時具有安靜沉穩的優點;Kawasaki最早則是航空母艦製造商,鯊魚鰭般的車身的設計,靈感即來自航空母艦講究動力學的特色, 也是讓風阻順暢的關鍵;不僅騎起來很順,也提升品牌辨識度。


眼光放遠,才有餘裕反應


我最常騎的重車朝聖之路是106縣道。這條北起林口、南迄瑞芳的道路,會經過著名的重車集散地「莫內咖啡館」,在那喝咖啡、會車友,經平溪再接福隆、貢寮,將山線和海線景色盡收眼底。


剛開始騎車時,因為還不太熟練,遇過不少狀況。比如說,重車是打檔車,待轉或爬坡時沒有控制好,很容易熄火、跌倒,我就曾經有過在爬坡時跌倒的經驗。另 外,停車時要把車子立起,也需要「巧立」——身體靠近重車,藉腰的扭力將整台重車撐起。剛開始我不懂這些技巧,只曉得用蠻力,結果不但沒把車子撐起來,反 而倒在地上非常狼狽。一個阿伯從旁經過,還奚落我「牽都不會牽,還騎重車」這些新手駕駛時的點點滴滴,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很有趣。


騎乘重車時,「看遠方」是掌握安全的重要關鍵。因為騎慣機車,剛開始我經常只顧眼前50公尺的路況;但資深車友提醒我,重車速度快,煞車需要反應時間,所 以視線必須看得遠。萬一遠處有個大轉彎時,就要開始拿捏足夠的距離減速、退檔,才能順利過彎。這和管理的原理類似。管理也要將目光放在遠處,才能有充裕反 應時間、預做判斷。


肯學,就能把事做好


從連牽車都不會,到後來可以騎得安穩舒暢,也是從考駕照和上安全檢查的課程中,經過相當的練習。這就像風險控管的過程,當你明白,只要了解它、學習它就能把事做好,要駕馭的對象再大也無所畏懼;而當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就能夠跟自己相處,包括忍受孤單。


會有這種感觸,是因為我通常是獨自騎車。有人主張跟車隊騎比較好,可以跟車友互相交換經驗,自己也會跟著進步。但習慣慢慢騎的我,會因為擔心拖慢大家進度,而覺得壓力倍增。後來我認知到,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騎車速度,所以也就樂於當個獨行俠。


無論學習還是人生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。當你知道自己要什麼、適合什麼速度的時候,就比較不會迷失。我屬於「休閒型」騎士,騎車目的在於享受一個人的自 在和沿途風光,有些人的樂趣則在於展現速度和表現壓車、殺彎(killing curve)等技巧。還有一種人,是真正具有騎士精神的「鐵屁股」(Iron Bottom),就像電影《荒野大鏢客》(Wild Hogs)那4個大男生,刮風下雨照騎,騎上去就不下來
我們五年級男生有點悲情,以前要騎摩托車,爸媽一定會參與購買決定。基於安全理由,我們被迫只能買偉士牌那種看起來「乖乖」的摩托車。等到終於可以當家做 主時,我們當然會想順從內心的渴望,選擇以前絕對不被允許購買的跑車。在某種程度上,這算是一種補償,就像得到自己心愛的大玩具一樣。


就像《創造力》(Creativity)書中所說,在生活或工作過程中,最愉快的時候就是專注的時候;因為專注,自然會有流暢感出現,創造力也會跟著被激 發。騎車的過程,就是與自己相處的美好時光。當我行程滿檔、工作壓力大時,就會去騎重車,因為這時候的我,不是別人的老師、老闆,我就是我自己。


騎重車,讓我有時間做心靈層面的思考。騎重車賞給我安靜、賞我風景,引我回到大自然,也讓紊亂的思緒在此刻沉澱。最後還沒實現的,就是讓我母親坐上後座;因為跟重車一起的美好時光,我也希望能跟最親愛的家人分享。


蔡明宏的管理體悟
改變,從注重調適開始
騎重車讓我的生活和工作有了平衡。因為時間調適安排得當,我假日清晨6點左右出門騎四、五個小時,中午之前回家和家人共餐,下午帶小朋友出去玩,可以和家人相處,也保有自己獨處的空間。

這好像《火線領導》(Leadership on the Line)書中所說,領導者引進新方案、做改變的時候,不要忽略組織有「調適性的問題」。要知道組織現在的「溫度」在哪,如果只是硬把新方案帶入、驟然將溫度升高,組織可能無法一下子承受。


我現在做品牌顧問,遇到有些公司想做品牌革新,但若是要一個上百年的公司,貿然改變成一個新的品牌,或是接受新觀念,是很困難的。


因此跟客戶提案的時候,我們會視公司狀況。如果沒有太多「過去」包袱的新公司,引進嶄新的概念可能反而表現亮眼;但老字號的公司就要考慮比較周詳,才能進行變革。

真愛無限~by達賴喇嘛~阿斯匹靈轉寄、閃亮亮分享

本世紀最偉大的發現,原來用『愛』,我們可以擁有包容這一切。

其實我們所看見的一切世界都是由我們的心境所主導,有一句話說:『你的心境決定了你的環境』,的而且確的是,當我們心情愉悅的時候,我們將能夠原諒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任何事,但當我們處在情緒不平穩的狀態時,任何人來就是倒楣。

可是,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世界能夠完美,我們總是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美好的,我想最重要的一切的『根源』就在我們自己的心,我們的心可以創造自己的美好世界,也可以毀滅自己的世界,唯有用『愛心』看每一件事情,我們將會發現,一切都是美好的,一切都是備受尊重的。

用達賴喇嘛的一段話和大家分享~

通曉細節、全盤思考,不可偏廢!~曹安邦經營國際市場的「兩大管理禪」

把佛家常說的「貪」「嗔」「痴」放到市場上來看,曹安邦解釋,「貪」是「這麼大的案子,我一定要做!」「嗔」是認為「對手能做,我為什麼不能做?」「痴」就是「我們以前做過,現在為什麼不能做?」

採訪、撰文 / 陳芳毓 轉載自:經理人月刊


「當通路商回報,這個案子可以做到800萬美元,你會如何回應?」曹安邦丟出一個像是腦筋急轉彎的問題。


是歡天喜地一頭栽進去嗎?萬一,案子是假的怎麼辦?這個問題,考驗的是分析的細密度和視野的廣度。曹安邦認為,做國際市場的人不只是個「兵」,更是個 「帥」,要有業務分析的能力,還要有經營分析的能力。樂觀積極固然重要,也要對市場有全盤思考,遇到「好到不像真的」的機會,更要掂掂自己的斤兩,才不會 陷入魔鬼的陷阱。


管理禪1:QBQ vs. 不動心
追問「問題背後的問題」

(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),是為了掌握細節、貫徹執行力;追問,不是製造衝突,而是為了使資訊更完整,不被「本來就是這樣」的假設框住,用一顆如如不動的心(不易為外在因素所干擾),開放地看清事實。

接到大單,尤其要多問幾個「Why」,像「公司有多少的資源?」「我被授與什麼權力?」「我在這個案子的末端還是前端?」「通路和產品吃不吃得下去?」等等。

友訊國外分公司,曾發生菜鳥業務員誤信合作夥伴的經驗和權威,沒問清標案細節,結果闖下大禍的例子。不想問、不敢問、不好意思問、怕問了不禮貌,最後可能就要面對無法收拾的意外結果。

管理禪2:麥可‧波特vs. 貪、嗔、癡


管理大師麥可.波特(Michael Porter)說過,策略,就是選擇「什麼不要做」。所以經理人一定要學會「選擇」,不要想「啊,這個任務我一定要完成!」因為有了目的,就容易盲目硬 衝,比較難全盤看清事情的本質。做事有目的固然很好,但成功的條件通常是水到渠成的,過於執著反而會離目的愈來愈遠。

把佛家常說的「貪」「嗔」「痴」放到市場上來看,曹安邦解釋,「貪」是「這麼大的案子,我一定要做!」「嗔」是認為「對手能做,我為什麼不能做?」「痴」 就是「我們以前做過,現在為什麼不能做?」但是這一做,你可能全部的兵力就陷進去了,而競爭對手可能是故意把這個案子放出來,想把你拖死在那裡,他再去搶 別的案子,只是你不知道而已!


曹安邦的管理講義

DOs

1. 用愉悅的眼光「欣賞」挑戰。

2. 要有業務能力,還要對市場有全盤思考。

3. 要計算底線,把最壞的狀況「想起來放」。

4. 談判時要「心中有刀,手中無刀」。

5. 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尤其是解決衝突的能力。

DON'Ts

6. 不要用過去經驗妄加假設。

7. 不要只是把貨塞給通路,要sell through。 

8. 不要過分依賴關係,只跟海外華人合作。

9. 找人才不要透過獵人頭公司,要透過當地合作夥伴。

10.不要抱怨別人難對付,要反省自己是否能力不足。



祝正偉生日快樂~~Happy Birthday!!

今天是我們富足俱樂部負責財金部分的講師以及擔任財務部幹部『正偉』的生日

過去一年~在他的薰陶之下~了解現金為王的重要性。課程中,他一再強調心態的重要性,一再告訴我們要注意風險,著實讓我們獲得了許多。

在擔任幹部的過程中,更讓我們大家激盪出無限的創意,讓我們的活動更注重『人性』,活動中讓我們聽見更多大家的聲音,讓更多人有『舞台可以發揮』,正偉強調: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獨特性,與其聽講師一直講,不如讓大家有更多的發展空間,平常在公司裡面,已經聽上面的人講太久,平常外面上課,聽講師講聽太多,還不如讓大家能有個平台一同發聲,然後尊重每個人的主觀經驗,然後再尋找出一條共同的市場規則。

於是活動中,我們不斷的以有互動的方式來進行,感謝正偉~~

同時祝福你~2010年新年快樂,生日快樂~富足久久~~

正偉-邁向理財的航路http://aspirinooo.blogspot.com/

【觀察全球投資動態、分享重大財金新聞和正面的新聞】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送正偉的書~『一點小信仰』


















『一點小信仰:在最困難的時候,你能不能把自己放下,相信希望?
Have a Little Faith
作者:米奇.艾爾邦

1、暢銷書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、《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》和《再給我一天》作者米奇.艾爾邦最新作品。

2、米奇.艾爾邦重新回到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般的真實故事寫作,結合兩段關於信心的故事,變成一則激勵人心的感人作品。


3、在艱困的時代與環境,米奇.艾爾邦的故事再度提供讀者面對世界的力量。

歷經八年探索,暢銷書作者米奇.艾爾邦深入兩個真實人物的生命,帶給我們一個關於「希望、堅持、認錯與相信」的故事。

故事從一個問題開始:「你願意為我撰寫祭文嗎?」問這問題的人,是米奇小時候參加的猶太教會裡的牧師。這時老牧師已經八十二歲。為此,米奇回到他出生成長的故鄉,踏入一個他曾經知道但被他拋開多年的世界。


與此同時,他在目前居住的城市結識了另一位叫做亨利的基督教牧師。亨利牧師特別關注窮人和遊民,但他曾經由於販毒入罪坐牢。


這兩位牧師,一白一黑;一個六十年如一日,而今垂垂老矣,一個曾誤入歧途、歷經滄桑但現在虔誠又熱心;一個謹守宗教儀式、生活規律,另一個則在溫飽邊緣奮鬥。他們帶領的會眾不一樣;他們禱告的方式也不同。


在這一切的不同之中,他們有一個相像之處:他們都是有信仰的人。老猶太牧師,因著信仰而無懼於死亡迫近;黑人基督牧師,倚靠信仰來帶領他和他教會的信眾渡過艱難的每一日。


藉由這兩位上帝信使的故事,米奇與我們一起思索生命的難題:
  
好人遇到了壞事,該如何面對?
  
做錯事的人也能重新來過嗎?
  
什麼叫做原諒?什麼叫做真正的自由?
  
有可能與信奉不同宗教的人和諧相處嗎?
  
到底有沒有一個叫做天堂的地方存在?
  
你可以一面懷疑、還一面相信著什麼嗎?
  
信仰,真的有辦法帶領人渡過難關嗎?


最後,米奇發現:假如你相信有一個比你自身更大的事物存在,而且你仰賴祂的力量,你將會獲得深刻而踏實的安慰。進入了信仰的世界,你將會發現:人們相像的地方遠遠多於相異之處。


◎這本書,會碰觸到每個人內心深處那株具有神性的火苗;那是我們被創造出來的時刻,造物主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印記。當我們軟弱、痛苦、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,願我們學著放下自己,仰望上天,讓上帝做出更好的安排。

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,而是習慣~by經理人月刊、閃亮亮另解

經理人月刊整理、撰文 / 劉揚銘

如果世人無法看見你的成果,那麼,你希望自己被認為是最成功的人,但其實最失敗;還是被認為是最失敗的人,其實卻最成功?

開始談「成功的習慣」之前,有必要先定義成功這回事。說穿了,「成功」在每個人的心中,其實是一人一把號,各吹各的調。即使有字典裡的釋義,但「成功」並沒有客觀的標準定義。甚至,是不是每個人都追求成功,也還值得爭議。

那麼,研究「成功」還有什麼意義?

有。因為每個人的心中,都有自認為重要的事、想完成的事。不論那是否被世俗認為值得,也不論它能否讓自己功成名就,每個人的心裡,都有某個柔軟又堅強的部 分,希望被人撫摸、又害怕被人觸碰。理想、夢想、熱情、心中的無聲吶喊……,不論你如何稱呼它,堅持把它完成,便是成功。

當然,這不是「成功」的客觀定義,這只是某種主觀又偏狹的釋義。不過,這個釋義,卻來自最世俗的定義中那些最「功成名就」的人,不帶半分矯情的肺腑之言。

成功:把想做的事,做到最好

「成功」是有能力「做出改變」「創造深遠影響」和「致力於自我實現的人生」。這是傑瑞‧薄樂斯(Jerry Porras)在《成功長青》(Success Built to Last)中訪談的200位「成功人士」,共同為成功下的定義。


薄樂斯曾與吉姆‧柯林斯(Jim Collins)合著《基業長青》,探討影響「企業」表現優劣的關鍵因素。之後,他將研究方向轉到長期表現傑出的「人」身上,花費10年訪談了來自全世 界、超過200位在各領域中有傑出成就(且必須持續表現優異超過20年)的成功人士,遍及企業家、經理人、非營利組織、奧運選手、音樂家、教育家、諾貝爾 獎、奧斯卡獎、普立茲獎得主等等,歸納出他們共有的特徵。《成功長青》中的重要分析結果之一是,成功人士並不認為傳統的成功(財富、聲望和權力)是他們追 求的目標,反而認為「愛自己所做的事」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。而在他們心裡,「有效率地達到目標」,總是擺在第一順位。


史蒂芬‧柯維(Stephen Covey)則潛心研究自美國獨立以來,超過200年中所有討論成功因素的文獻,遍及自我提升、心靈勵志、大眾心理學、名人傳記…等領域,完成了《與成功 有約》(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)這本全球發行量超過1000萬本的暢銷書,並歸納出高效人士共同具備的7個習慣。


柯維雖然因此書獲得「成功學大師」之名,但他強調,本書的目的不是幫助讀者追求傳統的「功成名就」,反而是「以更有效率的方式,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」,因為我們「不該為他人的想法或喜好而活。」


研究在世俗眼光中看似「功成名就」的人的共同特徵,得出的結論卻是「無需迎合世俗,只需忠於對自己有意義的事物。」成功,真的只有這麼簡單嗎?也許是,也 許不是。不過,了解什麼是成功的人所做、而一般人所不做的,某種程度上或可說是揭開了「成功與否的差異何在」「成功的人總是多做了一些什麼」,就有了參考 價值,也是柯維與薄樂斯著述的初衷。

習慣:通往卓越最扎實的途徑


在《與成功有約》和《成功長青》中,柯維與薄樂斯的研究對象都是成功人士,雖然研究方法與最終結論有所差異,兩人卻不約而同地提出相似的理論架構:養成有效率地達成目標的「習慣」,是成功者共同的心靈配備。


成功的人不是超人,他和你我一樣,也會面臨困境、沮喪、失望。只是成功者往往能在面臨挫折時恢復鬥志、找出解方,在取捨掙扎時克服惰性、堅持初衷,為達成理想而驅策自己。正如2000年前亞里斯多德的名言:「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覆。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,而是習慣。」


提出「高效人士7習慣」的柯維,將「習慣」定義為「意願」「知識」與「技巧」三者的混合體,融合這3項要素,培養成功的習慣,是通往卓越最扎實的途徑。


薄樂斯從成功人士身上發掘出「持續成功的10個特徵」,並劃分為「意義」「思考模式」「行動模式」三大要素,而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,愈能將這三者高度重合的人,就愈成功;反之,若三大要素是多頭馬車,則成功將難以維持。

無須模仿,找出自己的成功習慣


除了前述《與成功有約》《成功長青》之外,本次封面故事整理歸納出的7個成功者的習慣,還參考了《有效的經營者》《從A到A+》《第8個習慣》《異數》《執行力》《工作AQ》等書。

世上人人追求不同的目標,未必人人都想「成功」。況且,從來沒有什麼成功方程式,是保證做了「一定會成功」的。但是,我們也許能從傑出人士的經驗與智慧中,了解他們都付出了哪些努力,試圖拼湊出成功的「必要條件」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無需模仿的是不用模仿他們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或是待在哪一種行業。而要模仿的是這些所謂『成功人士』他們的信念模式、模仿他們的對於追求成功的信念心序。閃亮亮所要探討的是內心的信念價值模式。

文中所提:「成功」是有能力「做出改變」「創造深遠影響」和「致力於自我實現的人生」。這需要的是一股強而有力支撐的信念,一種真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改變、自己可以創造深遠影響並致力於自我實現的人生的信念力量

『人之所以能,是因為相信自己能夠』~我們從很多東方和西方成功人士的訪談中,發現他們都有這樣的共同信念存在。

如果有一種人他對做某件事情沒信心,就認為自己沒能力,是一個失敗的人,懷抱著失敗的想法,那你認為他能發揮多少潛力?不會太多!因為他已經送了一個失敗的訊號到腦子裡。如果一開始就有這樣的念頭,他會有自信、有幹勁、始終不改、堅持到底嗎?實在不可能,如果深信會失敗,幹嘛還要做困獸之鬥。

因此,『成功』是『做出改變』,如果想要改變自己,那就先從改變信念開始;如果想要模仿偉人,那就從模仿他成功的信念開始。

更重要的,我們必須清楚的相信並且知道,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大腦,信念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建立的,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,我們可以選擇要相信什麼、不相信什麼,透過選擇而編織成一張濾網,過濾我們看到的世界;也像腦子的指揮中樞,指揮我們的腦子,照著所相信的,去看事情的變化

然後從信念釋放出潛能,然後帶動行動,持續不斷高效率的行動,創造了成效,又再一次加強了這信念是有效的信念,釋放出更大的潛能,然後再次行動,變成一種習慣,因此創造卓越,因此『成功』。

十本書讀書會~富足久久計畫之其一~於1月24日 PM 2~5

Dear All

2010年是一個全新嶄新的一年,在今年,我們都要變得很忙,很快樂,而且都要賺很多。

閃亮亮(彥維)認為今年是將去年累積的實力開始發揮佈局的一年,是大發利市的一年,不知為何,彥維總覺得今年大家一定都會賺很多!


偉忠哥說:『在高潮時:我們盡量發揮;低潮時:我們閱讀學習』,如今,我們發現在去年一整年的十本書閱讀學習的過程中, 每位參與的夥伴都產生十足的行動力來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,不論是財富上的成長、心靈上的健全,言談間,彥維和正偉都發現我們共同互助成長,我們共同分享生命的經驗, 所以這麼棒的跨界整合學習的環境,我們必須要持續進行,也為了更長遠的未來打下更扎實的基礎,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和我們一同共襄盛舉。


時間:99年1月24日 PM 2:00~ 5 :00

地點:果子咖啡


地址:民生東路三段140巷11號


路線:南京東路捷運站出口直走慶城街,過長春路,興安街左轉,第一條巷子右轉,錢嘟涮涮鍋旁。

費用:120

人數:15人(上限)

報名請於右方空白處直接報名即可






















大家好 我是彥維(閃亮亮) ^_^ 非常高興十本書要舉辦2010年,民國99年,是富足久久的一年的第一次聚會,時間就選定在1月24日,聚會的地點也已經決定了,未來大家有很棒的場地也歡迎提供, 歡迎大家帶著自己喜歡的書來參加,想要來旁聽的也OK,這是一個創造分享的快樂園地,看書是件很棒的事,分享更是增加自己創造力的好機會, 因此無論你是來分享增加創造力或是來旁聽讓大家增加創造力,都是分常歡迎的!

分享的時候把握兩個方向來做分享,一、這本書最大的重點是什麼?二、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?至於書的詳細內容,相信有興趣的人,就會去買回家看的。

本次推薦書單有以下幾本:

部落:一呼百應的力量
內在交談

發現勇氣

塔木德~猶太人的致富聖經

想要看更詳細的心得可以上部落格 http://blog.yam.com/vastwisdom

祝大家 心心順流 事事順心

富足推薦的部落格

正偉-邁向理財的航路http://aspirinooo.blogspot.com/
【觀察全球投資動態、分享重大財金新聞和正面的新聞】


暉慈-感性的社會觀察者 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traster27

【熱愛生命、熱愛交友、熱愛生活、熱愛地球;散發熱情、散發快樂、散撥愛】


十本書09年聚會分享

十本書讀書會09年聚會分享


閃亮亮


擁有超越一切理解的平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