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值得做的事,都無法獨力完成~經理人月刊

現在的工作越來越細,分工越來越精密,研發小組、戰略策略小組、行銷團隊、銷售團隊、等等,全部都需要組成一個團隊,藉由各種人格特質的結合,讓整個團隊可以因應各種需求而做各種變化。要說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單純了吧,思考的越來越多,因為牽連的關係太多,牽連的感覺太多;或說思考越來越縝密,因為牽一髮動全身,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密切,是敵人、也可能是朋友、很多關係都是交雜錯綜的,或許是這樣,所以需要團隊!積極的想法是,因為有團隊,所以可以更全面的考量各種變化,節省成本,追求最優化的效果。

不論如何,團隊的整合、資源的整合,達成綜效這件事情是必然的趨勢。但是既然都是團隊,而團隊裡的內部利益,和各個團隊間的外部利益,都是我們很重視,並且會追求的,而為了達到最優化的效率,經濟學裡的賽局理論,最完美的狀態是雙贏,似乎是一種極為理想的目標,但若以最優化的策略尋求最優化的結果,找尋最佳策略,總比讓另一方血流成河還來的更能將關係保留,維繫感情、並於可能產生更多的合作空間。

如同現在Web3.0的應用,資源越來越密集的集中,很多的平台互相共享,『分享的概念』越來越為人所認同。透過『分享』結合實力、和資源。(閃亮亮註解)

經理人月刊內文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『所有值得做的事,都無法獨力完成』

「創造雙贏」的思維,並不是「彼此各讓一步」的妥協,而是積極尋找圓滿兼顧的最佳策略。一味堅持己見或討好他人,都不是雙贏的做法。如果終究無法兩全其美,也別勉強,保留日後合作機會。

整理、撰文 / 劉揚銘

如果你本來帶領公司績效最好的部門,但公司為了擴大市占,決定購併一家虧損連連、已好幾個月發不出薪水的小公司,並希望由你接手,你會怎麼辦?更殘酷的是,你才剛到這家新公司任職,卻意外發生火災,工廠燒毀。這時候,你又該怎麼辦?

這是中美矽晶董事長盧明光的親身經歷。1986年,盧明光任職的旭麗電子買下光達,他奉派到新公司,晶圓廠意外大火後,他用了兩個大家都想不到的辦法,讓公司起死回生。

第一,盧明光去向「競爭對手」商量,請對方賣材料給他,讓他保住晶圓廠的生意,而當時的對手(麗正董事長劉大光)也展現氣量,以合理的價格把晶圓賣給盧明光,解決燃眉之急。

工廠大火後,盧明光心想,「發生這麼大的事,一定職位不保,」於是決定在離職前,為員工做一件事。當年10月5號發薪日恰好是周日,盧明光拜託老闆(宋恭 源)提早發薪,讓員工在10月4號收到薪水。而宋恭源也慷慨允諾,讓已經幾個月拿不到薪水的員工士氣大振。最終,盧明光成功地讓光達轉虧為盈。


購併幾乎是商場上最大的難題,歷經11次購併的盧明光,卻每次都能轉虧為盈。談起成功之道,他不講技術和策略,而是「人」。他珍惜長官的知遇之恩、尊重對手的良性競爭、給員工足夠的尊敬陣。盧明光不去想獨善其身,而是思索如何創造雙贏。

『
思考「又」,不去想「或」』

「對於持續締造佳績的人來說,人生通常不是非黑即白的『二選一』問題,他們會創造雙贏,而不會掉入魚與熊掌的思維模式,」傑瑞‧薄樂斯(Jerry Porras)在所著的《成功長青》中說道。面對問題,當一般人想著「或」的時候,成功者思考的是「又」。


能不能在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,「又」滿足他人的需求?追求長期目標,「也」必須做好每天該做的事;賠本生意沒人做,是否和上下游廠商「互蒙其利」?


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認為,優秀「將才」的先決條件,是「大格局的思考習慣」他解釋,「同樣做一件事,將才不會只考慮自己的工作,而會連別人的份也想進來。」在實現目標的路上,每個人所做的事都跟他人有關,所以「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一定要先了解別人的工作,」杜書伍把這種習慣稱為「累積格局」。
專業能幫助我們完成份內工作,但雙贏的思考習慣,能讓我們同時關照別人、別部門、整個組織、甚至別的組織的運作,以找出通往目標最有效率的途徑。


「所有值得做的事,都無法獨力完成,」薄樂斯強調,能夠長期表現傑出的人,通常不推崇個人英雄主義,反而更重視團隊,因為面對問題找出解答,憑藉一己之力是不夠的。


『雙贏不是妥協,是找最佳答案』



更值得注意的是,「創造雙贏」的思維,指的並不是「彼此各讓一步」的妥協,而是積極尋找圓滿兼顧的最佳策略。因此,一味堅持己見或討好他人都不是雙贏的做法,你必須鼓勵有意義的爭論,挑戰每個人(包括自己)的盲點,讓每個行動都禁得起檢驗。


20世紀初期美國口香糖大亨威廉‧瑞格里(William Wrigley)的名言是:「如果在事業上,兩個人總是意見一致,那其中一個必然是多餘的。」薄樂斯在《成功長青》中說明,成功人士最具啟發性的怪招之一 就是「找人吵架」,亦即不客氣的坦承溝通,或赤裸的對話(naked conversation)。成功將連年虧損10億美元的保險公司Safeco轉虧為盈的前執行長麥克‧馬蓋維克(Mike McGavick)表示,「如果老闆要你做什麼,你不敢多問一句,那只是欺上媚下;員工不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,是浪費公司資源,而主管沒有提供員工發揮創意的機會,那是浪費他們的才幹。」


名導演李安曾說:「電影是後悔的藝術。」面對可能讓事情變得更好的意見,他不會堅持己見。李安以力求完美著稱,在盡所有努力達成心中設定的結果前,從不輕易妥協,但他也強調,一切都要經過理性、認真的驗證過程。


2000年,中國作曲家譚盾為電影《臥虎藏龍》錄製最後一章配樂,配合女主角玉嬌龍躍下山谷,以性命換取願望實現的劇情,淒美的旋律響起,一旁甚至有樂手感動落淚。這時李安卻走到譚盾身邊說:「這段重寫吧,太悲了。」譚盾當場拒絕。


李安卻不放棄游說,對譚盾說道:「就兩分鐘。」但譚盾仍執拗地表示:「重寫可以,不過這兩分鐘你要付我200萬!」最後李安選擇讓步,半開玩笑地對譚盾 說:「你也太強盜了!」兩個月後,《臥虎藏龍》進行市場測試,結尾的配樂極獲好評,李安還親自向譚盾道謝。在「還有什麼可讓電影更好?」的共識中,李安用 雙贏思維贏得更多的感動和讚賞。


譚盾在回憶與李安共事的經驗時表示,「和愈有突破性的人合作,愈容易發生矛盾,但他們也很容易溝通,因為有創造性的人也會尊重、理解其他有創造性的人,」可說是雙贏思維的最佳註解。


實現理想的路上不可能事事順利,如果實在找不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,倒不如取消交易,「因為大家唯一的共識,就是彼此意見不同。」史蒂芬‧柯維 (Stephen Covey)在《與成功有約》中說明,坦誠相見,有助於發掘及解決問題,但不必耍手段、施壓力,迫使對方接受「雙贏」的結果。「兩全其美,否則就別勉 強,」讓心中留有退路,不但能在溝通時更有餘裕,也為彼此保留日後的合作機會。

0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