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好文分享]經理人雜誌~持之以恆,為什麼這麼難?~by閃亮亮

行為學解析發現,人不能持之以恆與性格無關,而是做事沒有焦點。所以別再怨嘆自己的精神力不集中,明白行為缺陷,找辦法順應與補救,就能做到持續。

策畫.整理 / 謝明彧 於經理人雜誌
受不了辦公桌已經亂到看不見桌面,於是花了一下午整理,終於找回了清爽的桌面,還心想:「就這樣一直保持下去吧!」沒過幾天,桌面又恢復凌亂,要用的東西又找不到了……

下定決心這次一定要把英文學好,還特地花錢去補習班上課。最初幾個禮拜狀況很不錯,都有去上課。但自從某次因為加班而缺席之後,就開始缺課,最後眼看進度落後太多,乾脆請長假先停止課程。


為了強化減肥動力,特例參加了昂貴的健身房教練課。起初每周上課5天,還會提早到先暖身,後來慢慢減為一周3天、2天、1天……最後連教練打來提醒上課的電話,都不敢接了。


明知道該怎麼做,一開始時也不覺得困難,但為什麼就是無法持之以恆?日本暢銷書《原來這樣做才有效》作者石田淳指出,人們之所以無法持續做某件事,並非因為個人「意志薄弱」「能力差」或「個性懶散」,原因只有一個:「行動沒有焦點」



石田淳表示,一般人會想要持續進行的行動,大致可分為兩種模式:一是「增加不足的行為」,例如持續學習外語、長期運動等,以補強原本不足的部分;二是「減少過度的行為」,例如戒菸、減肥等,以根除原本超過標準的行動。


諸 如上述為達成某種目標而採取的行動,通稱為「目標行為」。而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,一定要先搞清楚自己的「目標行為」究竟是要「減少過度」或「增加不足」。 石田淳認為,確立了要做的課題,才能選擇正確的方法,否則胡亂努力一通,到頭來不是因為毫無進展而失望,就是半途而廢。



『該增加的難見成效,該減少的非常誘人』

然而,對許多人來說,確立「目標行為」(例如要增加不足的英文字彙、減除超過標準的體重)並非難事,問題還是在於:明知道該做什麼,卻無法持續。

對此,石田淳解釋,針對「增加不足的行為」,一般人無法持續的最大原因是:無法立刻獲得成效。


例如,從來不運動的人,為了減重及身體健康,決定每天跑步30分鐘。結果費力跑了三、四天後,站上體重計卻發現體重沒有明顯下降。「累成這樣都沒瘦……」,放棄的念頭便油然而生。石田淳表示,要是「每跑步一次保證瘦1公斤」,任誰應該都可以做到持續,因為效果立即顯現,就會成為強大的動力。


相對於每天跑步體重也沒減輕、多背幾個單字英文也沒變好,「過度的行為」之所以很難戒除,原因在於這些行為都有「輕鬆就能獲得快感」的特點,也就是行動不需 費力,就能得到期望的結果,因而即使明知不該,依然「持續下去」。例如,明知要減肥,但美食一入口,幸福感就油然而生;想要戒菸,但點火抽一口,全身立即 就放鬆了


石田表示,當「不足的行為」門檻很高,而「過度的行為」誘惑又很強,一般人就難以做到堅持。(其實就是NLP裡常講的價值,趨樂避苦~人們都習慣於追求快樂逃避痛苦,以戒煙來說,戒煙之所以無法持續的原因是,想到戒煙的不快樂以及吸菸的暢快,因此戒不了。因而必須姜琦價值連及轉變,如下述~by閃亮亮)


『改變條件,行為就會改變』

近 年來,分析「人類為什麼會在特定情況下做出某些行為」的行為分析學,在國外非常熱門。其源自於幼兒特殊教育的行為矯正治療,強調只要分析造成一個人某件行 為的原因,然後透過環境的改變,以強化或消除這些行為的成因,便可輕易地改變一個人的行為,甚至把天生性格的缺點變成協助持續的助力。

行為分析學創始人伯爾赫斯‧史金納(Burrhus Skinner)曾提出一個分析人類行為的「ABC模式」(Structured ABC),將行為依照因果關係,拆分成「前因」(Antecedent)、「行為」(Behavior)和「結果」(Consequence)這3個組成要素。舉例來說,「開暖氣」這個動作,可分解為以下的前因後果:



天氣冷 → 開暖氣 → 感覺溫暖

(前因) (行為) (結果)


原則上,這個模式可以套用在任何人類行為上,只要找出「造成行動」的前因、研判「行為當下」有哪些支援條件、思考「行為之後」的結果有哪些利弊得失,再配合各種會影響行為發生的時間、環境等要素,就可分析出是由於哪些外部條件,才會造成某項特定行為的發生


例如,當給予某人一件毛皮外套,讓他不再感到寒冷,「開暖氣」這項行為可能就不會發生。這種「操控造成行為的條件」的做法,專業術語為「先行控制」;也就是說,要讓改變發生,重點不只是控制行為本身,操控「造成此行為的原因」才是真正關鍵

綜 合以上概念,石田淳建議,要讓行為能夠持續,有兩種方法:「控制目標行為的產生」和「控制阻礙目標行為的敵對行為產生」。換言之,想要強化某項行為,就得 讓「目標行為」容易做到,並抑制會造成阻礙的「敵對行為」。反之,想要減少某項行為,就要讓「目標行為」不易做到,強化「敵對行為」以造成阻礙,並找出 「替代行為」,轉移目標。


石田淳表示,這兩種方法看似複雜,但其實說穿了就是設法激勵正向行為、抑制不佳行為,在日常生活中透過「讓行動對準焦點」,降低外在引誘,提高執行意願,以讓成效變得可見。

即將年底了~回顧一下富足動態吧~~

年底了~讓我們回顧一下~富足做了什麼?





















然後~我們將繼續進行『99年富足久久計畫』


正向心念 吸引好事上身

作者:吳迎春.謝明玲  出處:天下雜誌 434期 2009/11

自幼移居美國,國際自然療法專家雷久南是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。她在德州安德森治癌中心服務十年,專攻癌症防治。一九八七年,她毅然離開工作,到印度潛修三年;一九九一年,她於加州創辦琉璃光養生中心。

由東方到西方,從西方又走到東方,在不同文化間來回,雷久南學會保持開放,學習新觀念與療癒方法。二十年來,她鼓吹環境健康、有機農業、愛己利他等觀念,倡議身心靈整合的健康之法,在各地巡迴演講、舉辦營隊。
十一月四號,她回到台灣,以「面對災難、疾病,回歸靈性的喜悅」為題舉辦演講。演講前,她接受了《天下》的專訪,強調地球在轉變,人應該以新習性與觀念,積極面對舊有的創傷、習性,學習康復自己,也康復與他人的關係與身處的環境。以下是訪談摘要:

現在許多人談二○一二年,認為是末日;某方面來說,這是毀壞,但也是舊地球進入新地球的過程。
做人的話,就要學習在情緒與思想上,割捨以往舊有的習慣反應。
如我們一般會把注意力放在不好的、不圓滿的、埋怨的事情上。如去餐廳十次的經驗都是好的,但有一次不好,可能就會把焦點放在那裡;新聞也是,好消息是不上報的,這就是舊地球的習性。
你的心念就是最大的吸鐵
事實上,我們的心念一旦放在不好的地方,就會吸引更多不好的。
我們要開始把注意力放在想要的。我特別強調要有感恩心,那樣會吸引更多可以感恩的事情;要有隨喜心,看到有好的事情發生,我們跟著高興,那我們會吸引更多好事情在身上。
有位鄰居告訴我,有人跟他借很多錢不還,他很憤怒,想到要怎樣傷害他。後來他決定不要吸引這種人了,應該吸引品質更好的人。他開始正面思維,結果這個人反而還他錢了。
他說,我的快樂不在於其他人,快樂是在於我自己,我可以決定那天我的焦點、心念,是放在把每一天變得更好。他說,明白了來世間的原因——就是喜悅,以及把喜悅分享給人世間。
我們的感受就是最大的吸鐵。當我們一邊說我要富有,我要幸福,但內心的感受是什麼?就像中國說知足常樂,你愈是無所求,愈是不去貪,愈是不覺得需要,就愈是會出現在面前。
因此要學會說謝謝,不管什麼事情發生都說謝謝,因為現在的遭遇都是以前的習性吸引來的,要去轉變,把它轉變成不同的感受,去吸引更多可以說謝謝的經驗。
給予的道理也相同。在給的當下,能量是增加的,能量場是擴大的。而且,當出於愛心、無所求的給予,那樣的能量是無限的。
容許自己正向面對創傷

而如何解除創傷(trauma)?創傷儲存在腦部根部,跟呼吸、心跳、觸覺有關係。
身心是連貫的,創傷要藉著身體切入來清除,靠身體去抒解。
輕拍是一個,因為有些情緒卡在經絡中,要去敲穴位;另一個方法是轉眼睛,順時鐘轉三下,逆時鐘轉很多下,轉十到十五分鐘,把創傷清掉。
我們有時候忙碌,是因為不敢體會深層的悲哀、無奈或憤怒。社會那麼忙碌,我說是有創傷的,因為一靜下來,就所有的感受都上來了,沒辦法面對。
所以第一步是體會現在的感受,容許自己感受負面的感覺;不感受的話,不可能轉化。然後你可以靠著轉眼睛轉掉這種情緒。

先不要怕感受,因為我們已經懂得清除的方法。要經常給自己時間清除。不清除的話,雖然不去感受這些負面情緒,卻還是會再吸引更多憤怒、悲傷的經驗。所以創傷的痊癒(healing)是很重要的。

另一個方法,是一個自然療法的治癌醫生告訴我的,他說,當有事情引起你的情緒時,你要謝謝它,還要靜下來問:誰沒有得到愛?誰沒得到認可?也許是自己小時候,也許是媽媽,也許是外婆。這時候你就給予所沒有的,如認可、愛,甚至買象徵性的禮物給自己。

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清除自己的創傷,不然社會上,都是創傷與創傷在互動。
一位物理學家發現,自問自答的方式很有效。不管什麼擔憂,就問自己:能不能釋放這種擔憂?願不願意釋放?何時釋放?人需要決心,因為不真正去面對情感,不做決定的時候,就會卡在那兒。

他說,人有三個基本的渴求,對愛、對安全還有對控制的渴求。當渴求沒得到時,就會產生悲哀或憤怒。所以首先要針對那情感釋放,第二要對渴求釋放。問自己:能不能釋放對愛、安全、控制的渴求,願不願意釋放,什麼時候釋放。很奇妙,當你無所求、都能釋放的時候,你就全部都得到了。

我們要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別人。接受他們,不要想要改變別人,欣賞本身是最大的愛。當不去對抗,不去想改變時,就是接受他的時候,對方自然會改。

企業也是。如你老是看你的部屬不好,不斷的會吸引同樣的部屬;但你把眼光放在長處,以一種欣賞的眼神看他,他就越會朝你欣賞的方向去轉了。
我們的快樂,由自己來選擇。
大自然跟人心也是共振的,我們的康復力量是很大的。當個別的心念變成祝福,變得正面,外面的大環境會跟著改。
不能改的事情,擔憂也沒用;能改的,也不用擔憂。正面的事能做多少就盡量做多少,因為人心是可以改變環境,互相影響的。